弘扬传统别玩“复制粘贴”
2014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要粘贴复制自己的老祖宗,而是应该从当代生活的实际出发来取舍,应该是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如果是为传统而传统,那就很可能造成某种价值观的错乱。
  □金岭

  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传统文化,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引发了争议。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其中被鲁迅先生痛批过的那个叫“郭巨埋儿”的故事:讲的是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因为家境贫困无力奉养老母,为减轻负担,就和妻子商议埋掉了自己的儿子,以节省粮食供奉母亲。孩子虽然最终没埋成,但这故事听一听都浑身起鸡皮疙瘩!
  弘扬传统文化,确实是必要的,从官方、学界到民间,是有广泛共识的。但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时候,首先得分个良莠,仍然用“郭巨埋儿”这种反人性的故事来劝人行孝,就必然会带来严重的价值观错乱,会让今天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误解。
  出这种偏差不是偶然的,原因是一些人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弘扬传统文化,对他们而言,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简单模仿,就是“复制”,然后“粘贴”。这种态度已有多种表现,比如有学者认为,“从历史经验看,丧礼肯定起到了敦化风俗的作用”,没有了传统的丧礼,中国文化就彻底没有希望了,因而主张恢复传统土葬的习俗。这种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人为之努力的殡葬改革,无论从学理上,还是从现实性上看,恐怕都经不起掂量;再比如有的学者谈到大国崛起如何积聚“软权力”时,妄言中国应该回到“朝贡体系”,说至少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在19世纪中期西方的“国际”观念进入东亚之前,东亚秩序的制度基础就是围绕着天朝而形成的“朝贡体系”。虽然作者强调这一体系主要“是依靠华夏‘礼义’——也即政体组织形态、儒家理念、法律体系——的吸引力”来构筑一个非强制性的“天下秩序”,但这些理念和当今世界主流价值的背离,已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更值得警惕的是,还有一些人以“为往圣继绝学”之名挟持孩子脱离了义务教育的框架去全面读经,真不知道这么个搞法儿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怎样向下一代身上传递。
  我们要复兴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能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有价值的部分,对于那些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过时的甚至是糟粕的东西,则必须扬弃,像“郭巨埋儿”这种文化糟粕,不但要扬弃,还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痛加批判才对。以为必须恢复古人留下的土葬习俗才能“民德归厚”,否则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很难有希望了,那么,今天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是不是得跪下来磕响头才算是恭敬呢?至于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朝贡体系”,虽然论者一再强调是在文化道德意义上来重提“朝贡体系”,但使用这种语言一厢情愿地想象中国在未来世界上的位置,这让其他国家怎么想,能获得认同吗? 
  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要复制粘贴自己的老祖宗,而是应该从当代生活的实际出发来取舍,应该是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如果是为传统而传统,那就很可能被古人牵着鼻子走,并很可能造成某种价值观的错乱,这不是聪明,是愚蠢——丰厚的传统文化,应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而不是相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