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婚礼
2014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绍忠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早先圣贤骚客所总结的人生“四喜”。第三句所指的是年轻人喜结连理、百年好合。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婚嫁的形式和内容也多有差异。
  解放后,男女恋爱、婚姻自主替代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婚礼又从“四大件”过渡到“新六件”;迎亲也从“永久”单车发展到轿车队列,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
  我家堂叔和婶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学大寨”工地担当“领夯手”时相识并相恋,没有介绍人从中说合便携手拜见了双方二老。按约定俗成的规矩,丈母娘“狮子大开口”,要定了“四大件”,俗说“三转一提溜”。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买啥都凭票证供应。堂叔向丈母娘应允得干脆利落,买时可犯了大难啦!堂叔跑直了腿、磨破了嘴,最后还是全家出谋划策,求亲戚、托朋友,请了七大姑八大姨,用了仨月、辗转四地才讨换来“永久牌”自行车、“蜜蜂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和“东风牌”收录机。堂叔、堂婶两人到公社办理结婚手续时,看到结婚证上赫然印着“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八个大字,登记后还舍不得花粮票进饭店门槛,在路口吃了二斤烤地瓜,就算是吉祥时日的“意合饭”了。回到家分了花糖、香烟,两人便牵手入了洞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掀起了乡下的“打工潮”。进城的农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家庭用餐由矮腿方桌换成了转盘圆桌;休憩的坐椅也变成了沙发。加上传统的八仙桌、太师椅、双柜搁几,以及新兴的电视柜、音响柜,总共是“40条腿”。年轻人婚嫁是一辈子的大事,这美观实惠的“40条腿”便成为乡下婚礼嫁妆的代称。
  我表哥当时担任乡里孵化厂技术员,表嫂是现金出纳,两人朝夕相处,由熟人渐成为恋人。订婚时表哥先认丈母娘,她老人家笑逐颜开,直截了当地说:“咱两头就你们两个娃,不铺张拉饥荒,可也不能太寒碜了。你家是全村带头致富的‘冒尖户’,依我看这40条腿显得略微少一点,再添个挂棉猴、羽绒服的大衣柜,盛茶具、酒具的高低柜,还有存放针头线脑的一对床头柜,为孩子放课本、搁笔墨的书橱。总共是个吉祥数——60条腿,还有想到想不到的,就这些吧!”
  家具要想优,首先选木头。梧桐木密实轻便,不走样、不变形,颜色呈红色,是做家具的首选。表哥先把宅院和菜园里的六棵瓦罐粗的梧桐树砍掉,解成板材晾干。随后请来六位技艺精湛的木匠师傅,按照他绘出的图纸,分别加工制作。历经数月,60条腿齐整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迎亲当天,在“宴喜厅”摆了八桌有“四大件”(鸡、鸭、鱼、肉)的丰盛酒席,宾朋都送去了热情的祝福。
  新世纪元年,我侄子和侄媳从师专毕业,分别在实验中学和清照小学任教。两人把双方家长请来,在“状元楼”饭庄商量婚礼细节,虽说婚礼有八字方针“不讲排场、实用时尚”,可家里还是要求置办“六大件”!
  心里有了“底数”,侄子便让同事当参谋,利用双休日四处“逛游”。先在花园小区订购了8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以及18平方米的车库一幢。又从济南开回德国进口轿车一辆。安了家、有了车,侄子又忙不迭地买回了白金戒指、手提式电脑和液晶大彩电。结婚时三辆轿车迎送,在汇宾楼摆了八桌中档的喜庆宴,典礼结束后夫妻俩又赴海南进行了豪华五日游。
  时代巨变、小康进院。如今婚礼越办越隆重,从不足千元的“老三样”到现在总价值上百万元的“新六件”见证了不同时期每一代人的浪漫婚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