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杨万卿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使得很多期待“大家庭”的人们喜出望外。然而,仍有不少年轻夫妇的观念比较超前,于是选择做“丁克族”,不要小孩。 一个自愿不育者的自述 “我爱这个世界吗?爱。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不想来。我不能决定自己来不来,只能暂时确定我不想我的孩子来。” 打小在潍坊长大的圆圆,在外人看来,也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28岁,工作稳定,性格好,找个好小伙嫁了并非难事。但她却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打算做一个“丁克族”的决定。 记者见到了这位娇小的姑娘,她对于不要孩子的想法非常坚定,而且也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理由。尽管已经工作多年,但圆圆仍然认为,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自己还不够富足和独立。她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攒足”她养育一个孩子所需要的所有资本,而这种担忧,也构成了她“丁克”想法的客观理由。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娇气、自由、不要有那么多无奈——这不是很难实现,是应该无法实现。突破自己固然很酷,但感觉还是不悲不喜从未来过更酷一些。” “我自身有很多性格缺陷,却没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优点。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很害怕孩子会跟自己一样。脾气不太好,怕做一个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吃的家长。反感怎么养怎么长的生育观。” 圆圆很理智地想到过意外怀孕的可能性,“我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不育主义者。如果信赖孩子的爸爸,又碰巧怀孕了,那么极有可能会生下来。但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上来说,始终是做足了避孕工作的。” “总而言之,没做好准备,也许有一天想有个自己的孩子了,已经生不出来了,那也没有办法,得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决定负这个可能责任和承担这个遗憾。” 将“丁克”进行到底 在潍坊市奎文区工作的齐先生和老婆都是都不是本地人。从结婚那天起,小两口的生活一直很美满,一直到现在,七年过去了,和其他家庭的唯一不同,就是这对夫妇没有孩子。 来到齐先生的家里,整个环境氛围挺温馨,也看出两个人平时在家井井有条。齐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和老婆几乎没有吵架红脸的经历,除了一件事,就是每年春节到哪家过年的问题,逢年必吵,最后总是一方不情愿地跟着另一方走。 “在要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也是怕两家争着要带,一直没敢要。再加上工作任务一直很重,一年里面,不是我出差,就是她出国,有了孩子就更麻烦了。”就这样,原本传统观念很强的齐先生一家却成了新潮的“丁克一族”。 而另外一件事也坚定了齐先生夫妇不要孩子的决心。上半年,齐先生夫妇回了一趟老家看望父母。齐先生的妹妹刚生完孩子,正在娘家坐月子。“一晚上我们就呆够了,刚出生的小孩子晚上不睡觉,哭哭停停,停停哭哭,一家子人围着团团转,谁也没睡成。” 领教了这个厉害,齐先生夫妇丁克的决心更强了。另外,齐先生也挺发愁,母亲一直想抱孙子,在老家的几天,老人一直唠叨这件事,弄得小两口没几天就逃回了潍坊。 在齐先生看来,生活是自己的,不能让别人来影响。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自己的老婆年错过了最好的生育年龄,现在年龄也大了,硬要一个孩子,也有一定风险,这反而是更大的不负责任。 生与不生都很正常 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丁克族”。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别人议论,甚至是被别人怀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 在潍坊,这种例子也在逐年增加。从一方面将,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但是,丁克家庭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是一种积极的事情还是放弃社会责任?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专家提出,丁克一族对健康也有风险,尤其是女性。 确实,在如今的社会里,只要夫妇双方赞成的就是合法和正统的,一部分人们或出于减轻家庭负担,或出于提高生活质量,普遍希望少生、优生,包括有的不喜欢生育,另一部分人们则想要开放二胎政策,减少养老压力,组成“大家庭”,两者都是正常现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医学人士告诉记者,从健康角度来讲,当女性采取不生育的生活方式时,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要比生育妇女的几率高。虽然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一旦患病,对病人来说这种可能性就成了百分之百。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自由,首先尊重他们自我的选择。作为我本人来讲,我不对是丁克还是想要孩子的情况作出是与否的评价,他们如果愿意选择那是他们的自由,如果他们想要孩子也是他们的自由,我想现在不能强制任何人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并不是涉及到大是大非,涉及到社会道德或者是涉及到违背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这位专家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