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胶州市围绕“海陆统筹、创新跨越,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强化大项目观、环保观、民生观,壮大两大引擎,强化三大带动,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1—10月份,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6亿元,增长23.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4.8亿元,增长22.5%。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670亿元,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增长13.9%;实际利用内资175亿元,外资到账6.3亿美元,分别增长30.6%和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230元,增长12.5%,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2012年位列青岛市科学发展电话民意调查各区市首位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位列各区市首位。
两大引擎增创特色功能优势 加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实施规划、建设、招商、服务“四统一”模式,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高端、智慧、低碳、生态发展理念,构建形成36.7平方公里的启动区、10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697.7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加快推进启动区建设,着力打造六区五中心,六区即高端商务配套区、保税物流功能区、生态湿地修复示范区、高端制造业区、省级高新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预留区;五中心即数字化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中心、3D打印技术研发制造中心、工业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中心、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制造中心、中集冷链研发制造中心,放大区域辐射功能。强化大项目支撑,自2012年12月11日开发区升级以来,截至目前仅用11个月时间,核心区已落户4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55亿元,总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相当于平均每周落地一个投资过10亿元、建筑面积过10万平方米的项目。其中,工业项目25个,总投资368亿元,占项目投资总额的66%;总投资50亿元项目2个、总投资30亿元项目2个、总投资过3亿美元项目4个、总投资过10亿元项目19个,力争2016年区内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5—7年再造一个新胶州。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充分发挥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的龙头带动效应,积极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推进孵化器建设,促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构建“人才—研发—中试—孵化—量产”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链。依托中加国际学校、青岛幼师、中铝职业学院、医疗中心、专家人才公寓等项目,打造各类人才集聚洼地,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集聚,建设智慧领衔、高端产业主导的胶州湾北部新城。 加速打造国际物流港。抢抓胶东国际机场落户机遇,加速建设国际航空城,打造临空经济区,提升经济质量和档次。全面加快机场建设。今年9月27日,胶东国际机场选址胶东街道正式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定位是打造区域枢纽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机场面积18平方公里,距胶州市主城区11公里、青岛市中心约39公里。机场运行等级4F级,为最高等级,将可起降A380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客机。主跑道长3600米,次跑道长3200米,近期将建设2条独立运行的平行远距跑道,跑道间距2200米,航站楼面积50万平方米;远期再建设2条近距跑道,航站楼面积75万平方米。近期至2025年,旅客吞吐量约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1万吨,规模与目前上海虹桥机场相当;远期至2045年,旅客吞吐量约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万吨,规模与目前香港国际机场相当。机场获批后,迅速组建胶东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全面做好拆迁调查摸底及产业、配套等各方面衔接,为推进机场建设打好基础。特别是超前对接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推动“四横六纵”基础配套建设,推动胶州成为大青岛“正品字型”城市空间结构的中心、三城联动的重要一极,开启引领大青岛北岸发展的新时代。乘势打造临空经济区。在产业定位上,着力构造以航空基础产业为核心、以临空高科技制造业为引领、以临空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涉及航空客运、航空制造及通航制造配套、文化休闲、通航运营等22个产业内容,涵盖大型航空客运、飞机零部件制造、大沽河特色生态休闲、公务机及通航运营等63个产业业态。在功能分区上,设置航空小镇、站前商务区、物流园区、临空制造园区、临空商务区、研发商服带、通航产业区、航空客运及航空基础产业区八大功能分区,按照预测货运量计算,临空经济近期总产出500亿元,远期总产出100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全市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以半岛供应链组织和服务中心为核心,两大专业物流中心为支撑的物流总体布局。充分发挥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青岛保税港区胶州国际监管区等功能优势,引进一批物流大项目,加快传化物流、普洛斯物流等项目建设进度,构建海陆空联动的现代化立体物流新格局,打造山东国际物流中心、中日韩经贸桥头堡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 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鸟瞰图。 三大带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强化大板块带动。注重规划引领,坚持集约布局,推动特色发展。聘请美国科尔尼公司高标准编制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现代物流、海洋生物、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板块,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功能区与镇域经济一体发展,实施以区带镇,推进镇级工业园区整合,壮大一批百亿级园区,加快打造1条千亿级高科技机电产业链,培育航空、家电、冷链、数字化装备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协调联动的大板块经济。1—9月份,高科技机电产业链完成产值714.1亿元,增长18.7%。 强化大项目带动。将今年确立为“大项目突破年”,明确“各镇办年内至少签约一个1亿美元(10亿元)以上或世界500强项目”的硬性目标,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深入开展“进现场、解难题、抓开工”双月奋战活动,实施包项目四级责任制、大项目统筹落户机制,对重点项目明确时间节点,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项目建设提速增效。1—10月份,全市新签约过亿元内资项目59个,新批准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28个;新开工内资过亿元、外资过千万美元项目106个;新投产内资过亿元、外资过千万美元项目32个,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同时,设立1亿元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培养企业创新发展,打造省级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全市拥有青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8家,1—10月份发明专利申请量963件,同比增长300%。 强化科技创新带动。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引进西安交大设立青岛研究院,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设有机械学部、电气学部、材料学部、能源与动力学部、生物与营养学部、软件学院分院、成果转化部、教育项目部等,承担1000余名各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实习任务和博士后流动人员的科研工作任务。西安交大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青岛研究院,建设装备制造、新能源、先进材料、电力新技术及设备、网络化先进控制系统技术等7个研发平台,3D打印、海底发电设备、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云计算平台等大批世界前沿技术成果将在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举办西安交大“百名教授青岛行”、“百名博士胶州行”等活动,校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26项,取得初步成效。该项目将为胶州乃至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科技、人才、智力支撑和强力带动。 引进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建设青岛分院,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成集生产、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知名高端装备产业区,打造中机总院在半岛区域的产业示范中心。重点发展三大板块:一是建设青岛分院,下设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检测测试平台、高新技术交易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及总院半岛区域运营中心。二是建设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孵化器和研发集聚区,引导15家下属院所(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建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研发集聚的发展示范区。目前,5家直属院所与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三是建设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引导孵化器毕业企业转移落户,打造胶州及大青岛制造业“升级版”。 “五中心” 1、数字化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中心 2、3D打印技术研发制造中心 3、工业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中心
4、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制造中心 5、中集冷链研发制造中心 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区五中心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集冷链项目正加紧建设。 王炳慧 摄 (曲佳 郭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