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浩奇 初冬清晨,阳光普射,粼粼波光,暖水静荷,晨练童叟,生机勃勃。记者向西绕过月波湖步行前往莱芜诗坛常青树王允静的家。她早年来到莱芜支援老区教育,并于三尺讲台爱上诗词。从讲台到诗坛,老人创作诗词曲等近6000首,用诗词记录生活,乐观豁达,忧国忧民,作品中蕴藏着无尽的正能量。仰止之时,小扣门开。老人鹤发童颜,端坐窗前,若有所思。见记者进门,老人忙起身迎接,操一口东平话亲切地说:“快坐,快坐。”虽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和蔼可亲,令人拘束毫无,心情释然。 为支援老区教育 来到莱芜 王允静是山东东平县人,生于1930年,年轻时就读于济南师范学校,1952年作为优秀教师被选派到莱芜,支援老区教育。刚刚解放,老区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大,有的学生甚至比老师年龄都大。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的情景让王允静记忆犹新:喊完起立,下面的学生“唰”地都站起来了,看着有的学生个头比她还高,当时心里砰砰跳了很长时间才赶紧给学生回礼让学生坐下。为了方便照顾女同学,她与全校8名女生挨着住。别的老师宿舍里就一张床、一把椅子,因为她是全校唯一的女老师,还是班主任,学校就给她多配了一张方桌,这让王允静十分感激校方。 1962年,她又被抽调到百废待兴的莱芜二中支援。据老人回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二中条件非常艰苦,分给教师的宿舍非常潮湿,经常看到蛤蟆在屋里蹦跶。后来,王允静一家四口住进了只有12平米的小屋,晚上睡觉很挤。老伴跟她开玩笑说:“睡一晚上比站一晚上还累!”。 于三尺讲台爱上诗词创作 王允静说,她退休后不甘闲在家中,就又到莱芜市老年大学教了7年的文学课。来莱芜的61年里,王老把44年的时间用在了教书育人上。多年的教书生涯让她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她爱岗敬业,是中学高级教师,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过莱芜市“园丁奖”以及山东省老干部系统演讲比赛一等奖。 教学的时候,王允静就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喜欢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生活方式,渐渐地,她也爱上了诗词创作。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外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然而那个年代哪个老师要是随便写首诗都会被看成不务正业,学校是不允许的,所以王允静在退休以前诗词作品并不多。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被压抑很久的情怀终于得以释放,王允静先后整理出版《泰山风情》、《王允静诗文集》、《王允静诗词曲联选》等。她还是中华诗词学会首批会员,泰山诗词学会理事,后来与师友共同创办莱芜诗词学会,并担任会刊《江北诗词》主编。
用诗词来记录国事家事 “甘霖天降,滋润禾苗壮。万里平畴翻麦浪,喜看丰收在望。荣辱泾渭分明,言行唯有准绳。共建和谐社会,同织锦绣前程。”这是王允静创作的《清平乐·社会主义荣辱观赞》。她的诗词有两个特点,一是贴近生活,二是歌颂主流。她喜欢用直白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家事国事都不落。 贴近生活,使得她将诗词创作当成了写日记一类的事情。好友来访要写一首,电视上的重大新闻也能让她有感而发,抑或是闲来无事回首过往,也不乏出外旅行赋诗记录……今年国庆节外孙女放假,一家三代到青岛游玩,王允静回到家一口气写了8首诗词。随手翻看老人的作品,发现其中总少不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我也不是看不到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不过我总觉得那些好人好事、那些正能量是主流,我喜欢赞主流,颂正能量。” 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而自退休后,每逢国家大事王允静也会默默以诗词创作的形式记录下来。像北京奥运会、中国航天工程、抗震救灾等近几年发生的大事都能在她的诗词里得以反映。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为每一位获得冠军的中国运动员都赋诗一首。“有时候一天能增加五六个金牌,那我就得抓紧时间写,要不然当天的就写不完了。”王允静笑着说。
谦虚谨慎“自乐斋中” 与王允静交谈的过程中,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老人内心的豁达、开朗。老人在对自己近期的总结中写道:我自己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青春”。第一青春是指自己年轻时在学校的教书生涯;第二青春则是指自己刚退休进入诗词创作的关键时期;如今已经83岁高龄了,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还算清晰,能继续进行诗词创作是为第三青春。王允静日常作息非常有规律,“我现在每天早上都要练八段锦锻炼身体。”王允静边说边给记者展示了起来。除此之外,老人还有吹箫和唱京剧的爱好,偶有朋友来访、师生聚会也能来上几段。王允静的一本诗词底稿封面上写着“自乐斋中”四个字,其乐观心态可见一斑。 王老创作诗词有个习惯,她为自己写的每一首诗都编上号。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一摞信封,里面存着的都是她写过的诗词的底稿。记者拜访时,看到最新的诗词底稿上一首《忆秦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题目前面就写着“(5988)(三四〇)”的字样。意思是这首词是总创作数的第5988首,同时也是今年的第340首。 年过八旬还笔耕不辍,创作出如此多的诗词作品,老人一直备受外界赞誉,但谦虚谨慎的她写下了这样一副自评对联:功过并存,功能补过;公私兼有,公可抑私。
王允静老人正在侍弄菊花。 亓怀斌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