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入选语文课本30周年,重游泰山与老挑山工亲切座谈 |
冯骥才要书写新“挑山工” |
| |
- 2013年1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见到32年前的挑山工宋庆明(右),冯骥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 | 冯骥才详细询问挑山工金玉友的生活状况。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 邵艺谋 摄 |
|
本报泰安11月21日讯(记者 邵艺谋 见习记者 薛瑞)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相信很多人在课本中读过著名的散文《挑山工》。今年是《挑山工》入选语文课本30周年,为了把挑山工精神继续传承下去,21日冯骥才第5次来到泰山,和泰山老挑山工们亲切座谈。下一步,冯骥才将以最后一代挑山工为主题再创作,把挑山工的精神传递下去。 1981年,作家冯骥才首次爬泰山,在爬山途中他把目光投向了挑货上山的山民,随后他将经历写成了著名散文《挑山工》。两年后这篇散文入选语文课本,让挑山工精神和泰山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泰山脚下的一家宾馆里,冯骥才见到了70岁的宋庆明和60岁的金玉友,两人25岁就做起了挑山工,根本没想到会与将他们写入文章的冯骥才面对面。见面后,冯骥才高兴地握住两名挑山工的手,详细地询问了他们这些年的生活和经历。“以前感受挑山工的精神是从眼睛看到的,这次更多的是交谈,问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况。明天我还要去山上见两个40多岁的挑山工。” 冯骥才告诉记者,“两位挑山工的年纪和我差不了太多,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山顶建索道,运输和上山开始机械化,需要的东西都是挑山夫挑上去的。”冯骥才说,由农耕转化成机械现代化,挑山工把“不声不响、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传递了下去,令他尊敬,“由贫穷到富裕,所有人都应该被记住,他们这一代非常了不起。” 此次来泰山,冯骥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和新老挑山工的座谈收集素材,再写一些东西。“我想写最后一代挑山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冯骥才说,挑山工就像一个民族的脊梁,也是一种精神,他想通过写作表达他对挑山工的情怀和关切,“挑山这两个字有文学的寓意,把山挑起来,里面包含着民族的精神。” 最后,5次爬泰山的冯骥才还为泰山写了一首诗:“岱宗立天地,由来万古尊。称雄不称霸,乃我中华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