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人做的,我们不做,我们只做其他人没有做过的。”李胜军在创业初期就一直坚持开拓无人涉足的产业,技术人员出身的他,在科研院所转制时选择下海经商到今天已经有十五年了,从国内无人知晓的空白产业到现在产品远销海外,从临时租用的田间厂房到大型的生产基地,无论酸甜苦辣,李胜军从未放弃。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张伊寒 作为技术人员,他选择下海经商 12日,在高新区孙村一间工厂里,一台300多吨重、价值1000万的数字化成套加工设备即将出口西班牙,目前正在进行紧张调试。这台先进的设备是由李胜军的法因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 在1998年创业之初,李胜军在济南军区租了一间不到20亩的厂房,出门就是玉米地。如今,他在济南已经有三个厂区了,位于高新区孙村的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占地面积237亩。 创业之前,李胜军一直在机械部锻压机械研究所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研究所有1000多人,效益也是非常好的,年薪有20多万元,在1998年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但35岁的李胜军并不安于现状,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直接地为社会做贡献。“当时正赶上科研院所转制,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创造一些科技实体,在这种市场经济氛围的推动下,我和其他三个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决定下海经商。”李胜军介绍说。 创业之初,选择企业的方向是第一个难题。李胜军在大学的时候读的是机床专业,毕业之后先在济钢干了几年技术员,后来才到了研究所,所以他对行业的情况还是非常了解的。他觉得大型的国营企业都发展几十年了,跟他们正面对抗肯定没有什么好处,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李胜军决定“国内有人做的我们不做,我们只做别人没做过的。哪个行业发展得比较快,我们就为这些行业提供数控机床,无论对行业还是对我们都是一个机会。” 艰难的市场推广,使企业赢得市场 在李胜军创业的初期,数控机床之类的产品价格是相当高的,只有大规模的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才会去购买这种产品,所以当时他在做市场推广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难题。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又加上后来跟国外的一些公司进行技术引进和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公司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机床都是由他们自主研发的了。2008年南方发生了雪灾,大量电塔倒塌,需要大量角钢。生产角钢需要的加工设备正是他们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李胜军说,“2008年的雪灾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公司的产品也越来越得到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认可。” 随着市场的发展,智能化、人性化的产品逐渐被重视,当时有个江苏的客户说过:“我们提供的装备让他少用一个人,就送给我们一百万。”于是李胜军开始思考,现在的年轻劳动力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非常爱护,让他们做一些很苦很累的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很难管理,这一现象加重了劳动力的短缺。他认为,“将来自动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少用人又能多产出,这才是未来国际工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作为企业来讲,少用人少用地方,还能干这么多活,这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成立国际公司,向国际市场发展 在李胜军创立企业之初,钢结构产业并不完善,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产业,只有他们一家研发钢结构,在技术开发、行业标准和组织管理工作方面还都非常欠缺,但是与海外进口产品相比,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当初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排在国内第一位,引起了国际市场上一些竞争对手的关注,所以他们与我们签订合同,说可以为我们提供先进的技术,但条件是我们五年之内不能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当时李胜军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只好同意。 现在合同已经到期了,李胜军决定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产品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有了一些相对的优势,之前他们只有一个国际部,现在已经划出了四个国际部,并且成立了国际公司,分别驻扎在海外进行产品推广。“国家从政策上对高端机床产品有一定的鼓励,我们的产品在税收方面有一定的返还,所以我们更愿意做国际市场的生意。以前一直是发达国家造,发展中国家需求量大,现在除了北美和西欧,其他地区我们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都是非常高的。”李胜军的脸上透出一丝豪气。 从专业角度来看,钢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高温下钢结构容易变形,所以对防火的要求更高。但是通过防火涂料的研发,这一弊端是可以解决的。李胜军告诉记者,拿四川地震来说,如果当时钢结构能利用在住宅中的话,至少能少死一半人,由此他觉得,“住宅中的运用是钢结构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而且国内有大量的钢铁需要,未来的钢结构行业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市场,但钢结构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钢结构的设计、制造、维护配套、施工水平等等,这条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