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行业转型做环保
张友思:用技术撑起自己的“净水梦”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膜源水净化科技有限公司厂区鸟瞰图。
   本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李曙 杨维颖    
  海水淡化用中空纤维反渗透膜,是张友思在章丘市人社局举办的2014创业大赛上所展示的创业项目。与其他几位创业参赛选手不同的是,张友思的项目属于二次创业,在创业道路上,他已经走了近13年。如今,带着第一次创业所积累的经验与财富,张友思的二次“试水”显得更加沉稳、睿智与从容。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织环保“净水梦”

  1992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张友思来到了济南第一机床厂工作,并通过勤奋努力干到了技术副主任的职位。然而,不安于现状的他,逐步有了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的想法。随着人员和资金的逐步到位,2002年,济南惠高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创立,张友思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新历程。
  “经过我们十年的打拼,惠高在数控机床行业崭露头角,年产值已经达到4000万。”张友思谈到,但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趋势下,整个机床行业面临高投入低收益的困境,开拓新的领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他考虑的发展新方向。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张友思了解到,膜行业作为一个新材料领域的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市场潜力巨大,同时,膜分离技术对解决水污染、海水淡化、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三个月的调研与分析,张友思更加坚定于自己的环保“净水梦”,并把想法与公司股东进行分享,倡导股东参与到新公司的建设中来,在环保新兴行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2年,在结识了膜行业的专家、天津工业大学皇甫风云教授后,张友思与天津工业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开发关系,新成立的山东膜源水净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运作。
担心遭到家人反对
第一次创业瞒着家人

  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数控机床行业,张友思对机加工、各种刀具非常熟悉,而对膜行业却相对陌生,建厂需要人员、设备、厂房,这些都需要从零开始。为了尽快将高科技项目落地并产业化,公司前期租赁了一位股东的四层办公楼作为生产与办公用地。
  公司成立之后,产品生产线陆续到位,但是仍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借助原机床公司的基础优势,张友思挑选技术精湛的员工到新公司,同时招聘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及大学生加入新项目研发生产,并安排人员赴天津进行学习。虽然对化学方面非常不熟悉,张友思就积极向同行业人员学习,使得公司的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第一次自己干时,我一直都没跟家里人说从单位出来了,怕的就是他们担心、反对。”张友思笑笑,当然,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瞒不了妻子,而因为妻子的全力支持,帮助他撑过了初期最困难的阶段,“等到一年后公司基本正常运转了,我才告诉长辈们,那时他们也就默认了,只不过聊起来时,还会说如果早知道的话,肯定不会同意我放弃原来的国企工作。”
  而有了第一次创业的经历,再提出第二次创业,“家里人都不管了,我自己就能轻松决定”,张友思觉得,从一个机械行业团队到环保行业团队的转变虽然困难,创业路上虽然坎坷、艰辛,但自己走得还算顺利、平稳。
组建志同道合团队
放远眼光看长期效益

  第一次创业的经历带给张友思很多思考,其中很直接的一点就是“要放开胆量去引资”。在机床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因行事过于谨慎,使得公司错过了吸收其他投资方注资从而快速扩张的机会。在二次创业的膜源水净化公司中,张友思坚信“压力就是动力”,积极引进风险投资,为高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打下牢固基础。
  张友思告诉记者,“我的印象里,还真没有为了公司的发展出现‘红脸’的状况。”在他的团队中,不少人是十多年的老朋友,其他人对膜源水净化的相关行业情况非常了解,往往公司一旦有决策性的工作时,只要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基本上都会顺利通过。“因为我们都知道共同的目标是什么,也很清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把眼光放长远后,很容易就会达成一致。”
  张友思认为,在创业初期,自己的合作伙伴要慎重选择,与自己实力相当、想法相同的人一起,才能走得更远。“像我们的股东,大家对创业的目的有着非常一致的认识,就是利国利民利己。我们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盈亏,而是努力朝着国家级、世界级的行业领头公司发展,做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不要因为我们是创业者,是‘新人’,就觉得低人一等,把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上。实际上,不管公司大还是小,我们创业者与合作方的位置是对等的,心态摆正,体现的不仅是对项目未来发展的信心,更是对合作双方的尊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