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到 学做寿桃送长辈
本报小记者走进社区学重阳节民俗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记者跟社区的奶奶学做寿桃。 记者 许君丽 摄
     本报9月29日讯(记者 许君丽 通讯员 薛红伟) 10月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有蒸重阳糕的习俗,威海本地盛行蒸寿桃孝敬老人,祝福老人长命百岁。9月28日,本报小记者体验活动走进塔中社区,与社区的面艺达人一起学做寿桃,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人情。 
  当天,活动的地点定在塔中社区南山小学,本报小记者和南山小学的孩子们一起跟社区老人学做寿桃。上午8:30,塔中社区的张夕珍、卢云爱、黄玉琴三位老人早早就把面板和发好的面团准备好了。“怎么面团的颜色还不一样,染成红红绿绿的?”“这个寿桃做好了,我能拿回家吗?好想亲手做一个送给爷爷奶奶。”一看到桌子上准备好的面团,孩子们就兴奋地围住了三位老人,问着问那。
  开始之前,孩子们都乖乖地先去把小手洗干净,然后每人分得了三块面团,一团没有染色,一团染成粉红色,一团染成绿色。78岁的张夕珍老人告诉孩子们,神话中,西王母娘娘做寿,设蟠桃会款待群仙,所以一般习俗用桃来做庆寿的物品。因此一说到寿桃,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孝道和长寿,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做寿桃就有祝福老人长寿的意思。
  说话间,张夕珍就做好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寿桃。只见她先把没染色的面团做成了一个桃子的形状,然后用牙签在桃子身上划了一条印,使它在外观上更像一个桃子。接着她又拿起染成绿色的面团,捏成桃叶的形状,沾点水,粘在“桃子”上。最后,她又用染成粉色的面团捏成一朵小花,里边再放上小黄米,让小花蕊看起来更逼真,粘在“桃子”上,就这样,一颗寿桃就做好了。
  有了达人的示范,小报童们就纷纷开始动手做了。别看面团在三位老人手里很听话,可到小朋友手中就很“调皮”。有的做出来的桃子东倒西歪,有的小花捏的也不是很规整,不过,张夕珍、卢云爱、黄玉琴三位老人都仔细帮孩子们修正过来。短短半个小时,十几个小寿桃就摆在了桌子上。看着桌子上的胜利战果,南山小学的老师开始为孩子们讲解重阳节的知识。
  老师说,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齐声朗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活动结束后,小报童鞠承悦开心地说,自己回家一定要亲手做几个大寿桃,孝敬老人,表达一份自己的祝福。
  随着重阳节的临近,为弘扬尊老、爱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6日,环翠楼街道塔中、南山、大众、杏花村、峰泉五社区联合南山小学、干休所共同举办了庆重阳文艺汇演,老人、孩子同台表演,共庆佳节。活动展现了社区老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倡导大家要以更多的责任和情感去敬老、爱老、养老,用孝心、爱心、责任心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