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镇位于长清南部山区,因境内的名山马山而得名,现在,马山以中药材基地而闻名长清。但您是否了解,长清马山早就是中药材之乡,而且是瓜蒌原产地,更鲜为人知的是,据考证,这里有可能是人工栽培瓜蒌最早的地区之一。 近日,马山卫生院退休职工孙丽文女士来到本报,拿来了她参与执笔的《马山志》和《马山卫生志》原稿,里面详细记载了马山的中草药种植史、医药卫生发展史,并且希望将这两部地方史志的手稿通过本报转捐给长清区相关部门,以便永久留存。
书香门第千金 隐姓埋名远嫁马山 《马山卫生志》和《马山志》的执笔者孙丽文,原名张镇恩,是长清区马山卫生院的一名退休医生,1943年出生于云南,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其外祖父是南京国民政府要员,父亲曾留学德国,时任国民政府的外交官,母亲则是当时《中央日报》驻法国巴黎的记者。幼时的孙丽文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千金小姐,她身上也遗传了母亲的诸多优点,善于歌舞,喜欢写作。 1964年,高中毕业的孙丽文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到四川下乡,在当地从事卫生员工作,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成为孙丽文一家命运的转折点。由于父母及家中的其他一些亲人曾是国民政府人员,文革开始后都以“里通外国”的罪名被打为“反革命”,遭受迫害。“当时我爸爸妈妈在四川的戍边农场劳教,由于受不了红卫兵的摧残折磨,加上本来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在文革开始不久,他们就去世了。”回忆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孙丽文老泪纵横。“从我20岁离开云南到四川下乡开始,就再也没见到过爸爸妈妈,我太想他们了……” “我在四川下乡的时候,当地的革委会主任非常野蛮霸道,逼我嫁给他儿子做媳妇,他儿子是个花花公子,不务正业,作恶多端。”被当地的恶霸逼婚,加之担心受到文革牵连,走投无路的孙丽文只好听从别人的劝告从四川逃到山东。 1971年,孙丽文来到了长清县马山镇北站村,在村里做了一名卫生员。“我刚来北站村的时候,怕受到文革牵连,隐姓埋名,把名字‘张镇恩’改为‘孙丽文’,而且告诉别人自己没有文化,根本不识字。”后来经热心人介绍,孙丽文与当地的一个农民组成了家庭,过起了平平淡淡的生活。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诸多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孙丽文的父母也沉冤昭雪。1980年,孙丽文恢复了知青待遇,被调到镇上的马山卫生院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孙丽文平时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在医院工作的同时,有段时间她还在村里兼职代课任语文老师。 如今孙丽文已退休多年,去年夏天,孙丽文的老伴儿去世,老两口无儿无女,现在老人和侄子生活在一起。“我这一辈子经历的太多,吃得苦多一些,但已经很知足了,以后的日子就是看看书,写写字,踏实地活着吧”。 一周完成编写 《马山卫生志》 1982年,长清县卫生局拟开始组织各乡镇卫生院、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编写《长清县卫生志》。2003年,马山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编纂《马山志》,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写作班子,起初孙丽文并不在这个班子里。“2003年底的一天,医院的领导找到我,要交代一个任务,说是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要我执笔撰写《马山志》,由于我之前参与过《马山卫生志》的编纂,于是我就接受了。”孙丽文告诉记者,原来的写作班子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详实资料,但唯独没有人执笔。 由于之前孙丽文参与过《马山卫生志》的编纂,在当地小有名气,加之当时她已经退休在家,于是执笔的任务就交给了她。“当时我研究了《方志编纂学入门》这本书。撰写的难度其实很大,部分资料文字不通顺,数字不准确,尤其是1840年后至建国前的内容偏少。上级给我安排的写作时间很宽裕,但我用了一星期就完成了,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1984年,马山镇卫生院成立了一个包括院长、老职工在内的五人写作小组编写《马山卫生志》的“马山卫生院”部分,孙丽文是该小组成员。孙丽文告诉记者,“马山卫生院”部分的撰写,从搜集原始素材,到撰写修改,再到初稿定稿,都是由五人写作小组完成的。“当时我们五个人利用业余时间,男同志骑自行车带着女同志,全镇大大小小53个村子到处走去收集素材,晚上加班加点写稿子,再修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两部地方史志手稿 将存放档案局 日前,《马山志》和《马山卫生志》(1986年版)“马山卫生院部分”的执笔作者孙丽文老人来到本报编辑部,希望将这两部地方史志的手稿通过本报转捐给长清区相关部门,以便永久留存。“这些手稿既是马山历史的真实再现,也可以作为我这辈子工作的一个总结吧。”孙丽文对记者说。 记者就捐赠事宜第一时间联系了长清区文化馆的闫新玲馆长。闫馆长告诉记者,文化馆目前只负责长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收留、审查和保存,地方史志并不在此范围内。随后记者又联系了长清区档案局,档案局相关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表示愿意接收这两部地方史志的手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