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在柔美的“花”的衬托下,年轻小伙扮演的“棒”显得格外刚劲。 (资料片) |
|
鼓子秧歌是集劳作、抗灾、祭祀、军事、武术、杂技等于一体,在长久的历史岁月中逐渐磨砺形成的,它那变幻莫测的一百多个秧歌场图,则是借鉴了古代军事战阵、仪仗、土木建筑、生产实践、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动植物等形象,经过世代演练而总结归纳出来的,是鲁北地区人民智慧和艺术创作才能的结晶。 曾经随性而起的鼓子秧歌,如今不光角色分工、道具服装等形成了体系,而且每个角色根据其表现出的特点不同,在筛选演员时也有严格的年龄要求。 秧歌有“伞”“鼓”“棒”“花”四个角色,有的还有“丑”角。其中“伞”分为“大伞”和“小伞”,“大伞”又有“头伞”和“花伞”之分。其中,“头伞”多为老汉形象,“花伞”由中年男子扮演,“小伞”则得靠青年上阵。至于“鼓”,一般由三四十岁的青壮年扮演,他们手劲较有力度,鼓槌挥起来较为轻松。 “棒”和“花”则是16-20岁的青少年的专利,小伙子扮演“棒”,小姑娘扮演“花”,互动的时候用“对脸”、“害羞”等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一对热恋的情侣形象。“‘花’的选择除了年龄有规定,身材也有要求,苗条的‘花’更好看。”相关负责人说。 这众多的角色和套路错综复杂,构成了鼓子秧歌独特而又严密的艺术体系。
| |